2025年8月2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主办的“AI for Science主题研讨沙龙”在北航学院路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北航助力大中衔接,AI赋能科学探索”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围绕大中小学衔接机制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张青竹,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杨海龙、计算机学院教师栾钟治,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北航AI for Science项目负责人张志迪,以及来自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10个区30余所中学的38位校领导及代表出席活动。

张青竹副主任在发言中表示,作为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北航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大中衔接”的部署,致力于系统推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有效对接。他指出,北航注重顶层设计与体系化的建设,希望通过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整合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推动教育系统性成长。他强调,教育应超越“拼图式”发展,转向关注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以“广种薄收”的心态投身教育创新。

杨海龙副院长介绍了计算机学院的历史积淀、战略定位与专业设置。他指出,作为国内少数承载了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学院,北航计算机学院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肩负重要使命。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课程容量有限、技术演进迅速、应用需求膨胀”的“不可能三角”,学院将强化思维与能力双线培养,推动计算机思维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赋能,以跨学科融合助力科学创新。学院将依托本研贯通与跨专业培养经验,扎实推进“大中衔接”。通过“AI for Science”项目,将学期课程与寒暑假研学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视野与综合能力。

栾钟治老师详细阐述了“北航AI for Science”项目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包括小学思维课程、初中能力课程、高中探索课程,及“1+3 ”特色课程,遵循“兴趣-认知-理解-创造”的递进逻辑,融合技术实践、科学思维与伦理安全三大维度,注重与应用场景结合。栾钟治老师特别提到,项目汇聚了北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国家蛋白质中心以及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实行“校内导师+专家导师”“双师制”与“大科学装置研学实践”,并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切实保障教学效果。

北航AI for Science项目负责人张志迪老师就“大科学装置研学”板块专门作专题汇报。她表示,“学于课堂、悟于实践”的理念是对北航“知行合一”校训的深化,体系化、跨学科的研学设计,将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系统能力。

在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李启生副理事长的主持下,与会代表围绕“北航助力大中衔接,AI赋能科学探索”两大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北京宏志中学校长赵勇、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书记钟淳与副校长郭秩琼、北师大燕化附属中学的杨琳校长等多位校领导分享了各校在AI课程建设方面的探索,并对北航AI for Science项目的递进式课程设计及研学配套给予高度评价。代表们一致认为,北航以体系化、可落地的方案体现出对大中衔接的“郑重与诚意”,令人对AI教育充满信心。

人大附中朝阳学校副校长王鹏莉补充说,该项目不仅赋能学生,更助力教师成长,栾钟治老师介绍的师资培训安排也令多校代表感到“安心”。北京市古城中学校长林乐光、北京中学科技分校副校长李青、北京市第九中学副校长乔慧莲、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张立燕、北京市三家店铁路中学副校长李挚、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卢沟桥学校副校长王若愚等多位校领导都表示,希望以“北航AI for Science”项目为起点,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展。
针对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望京实验学校主任张甄,北京实验学校副主任佟华,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主任彭丹等与会代表提出的分层教学、课程频率与硬件配套等问题,栾钟治老师一一作出回应。

会议最终达成三点共识:一是“人工智能+科技”应融入教育全链条;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思路须贯穿大中衔接全过程;三是需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新生态,推动AI全面落地。
北航AI for Science 不仅是人工智能课程,更是一条从算法到场景的实践路径,一个支持多方共建的新平台。通过夯实学生的底层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为我国迈向“人工智能+”新时代奠定人才基础。